当前位置:

奋力走在前|我家住在黄河边,这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李文洁 孙杰 编辑:吴虹莉 2021-11-29 11:30:56
时刻新闻
—分享—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孙杰 东营报道

位于东营市垦利区境内的董集镇杨庙社区,是当地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三个新型社区之一,覆盖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50年来,先后经历了两次搬迁的杨庙人,见证了黄河滩区老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迁建后的杨庙社区

11月底,记者来到杨庙社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楼房映入眼帘,老人们悠闲地在广场上晒着冬日暖阳,宛如一幅安宁祥和的画。

但在以前,杨庙社区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黄河流入东营后,进入了很长一段“窄胡同”,遇到洪峰或凌汛极易决口。1971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黄河下游凌洪威胁、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胜利油田开发建设。

为防洪计,为大局计,垦利南展区作为蓄滞洪区,群众需要搬上新修建的避水房台。1976年,一场涉及80个自然村、76个大队48976人的大搬迁就此启动,其中就包括组成现杨庙社区的11个村。

在迁建中,各村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展区广大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防洪安全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代发展,老房台逐渐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当地规划建设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2013年,总投资5.6亿元的杨庙社区正式开工建设,集中安置周边11个村、1765户、5306人。

2016年底,工程竣工,杨庙人迎来了第二次大搬迁。这一次,是向着幸福生活出发的一次搬迁。

如今的杨庙社区,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建有为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青少年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划分6个服务管理网格,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

杨庙社区第四网格员冯静静告诉记者,目前第四网格包含16栋楼,共有252户514人,她的工作就是每天查看网格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到独居老人及腿脚不方便的群众家里,听听他们的需求,向他们说说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杨庙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成立了社区党总支,所安置的原11个村保留各自特色,在共同处理好社区各项事务的同时,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等工作。

其中,为民服务中心涵盖便民服务站、网格中心、社区党总支轮值服务岗,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相关业务,享受便民服务。

为让社区老年人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杨庙社区内还建设了老年餐厅及老年活动中心,主要面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

“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在城里务工,白天家里没人照顾。老年餐厅和老年活动中心就解决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我们菜谱都是按周制定,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搭配均衡、营养丰富,所有的菜都是少油少盐。”杨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麦荣说,在这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再也不是一句空话。

杨庙社区的老人在广场上晒太阳

为增加群众收入,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金岸草编工艺加工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屏风、书架等工艺品的来料加工制作,并免费为前来务工的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工作场所,极大带动了社区居民增收致富。

50多岁的村民刘爱英就在草编合作社上班,她将土地流转了出去,每月还能在合作社挣1500元的“零花钱”。“我们采取的是订单供应模式,村民根据订单作业,收入是有保证的。”张麦荣说。

龙头引领,产业兴旺。进入新时代,杨庙社区充分发挥各村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在完善社区幼儿园、卫生室、开通公交车等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支部领办合作社,突出沿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奶牛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业态,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李文洁 孙杰

编辑:吴虹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媒体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