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挥别一个五年,迎来又一个五年,站在连接两个五年的时间节点,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回眸过往,从不缺乏宏大的叙事,但人们印象更加深刻的,往往是“一滴水珠”及其背后透出的时代旋律。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河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太行山间、坝上林场,深入社区街道、百姓人家,采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北到过的地方和重要批示回信涉及的单位和群体代表,忆当年事,说新收获,倾听10位普通人感恩总书记的心里话。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唐山祥富里社区时,曾问过居民这样的问题:你们幸福不幸福?
2021年2月,当年用大声的“幸福”作答的祥富里社区居民董桂明换了一个说法:我们生活更幸福了!
幸福是一种感受,虽纤细微小却具体生动。
你看——
董桂明的幸福就是小区的生活更方便了,自己学会了手机摄影与修图。
唐宗秀的幸福就是家门口能挣到钱,女儿回村干活能守着家。
李彩芳的幸福就是村里发的福利越来越多,儿子读博了。
郝爽的幸福就是京雄城际铁路开通了,个人还取得了工程师资格。
徐海成的幸福就是借款还清了,种大棚每年都能收入十多万。
刘晓敏的幸福就是一家人都添了滑雪新装备,两口子报上了“迎冬奥”城市志愿者。
……
这“一滴水珠”虽难以完全涵盖所有人的生活,却是他们对时代的标志性记忆。
■ 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
“盼望总书记再来骆驼湾!”
2月26日,唐宗秀在自家小院,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3月1日,雪后的阜平县骆驼湾村银装素裹。年味尚浓的村民唐宗秀家,春联、红灯笼将小院映衬得喜气盈盈。唐宗秀正拿着笤帚清扫地上的积雪。
记者:大娘,您觉得现在的骆驼湾,跟以前比咋样啊?
唐宗秀:谁能想到,变化这么大!你看,破土房都翻盖成了冬暖夏凉的新房。路也修通了,山路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出村的路通到山下,干活的路通到山顶。
从前村里人穷往外跑,现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很多外地人来骆驼湾旅游,连外国人也稀罕咱这儿。
记者:您自己家里呢?
唐宗秀:总书记来时,俺们家住的是旧土房,到处透风。一下大雨,就怕房子塌。后来改造新民居,俺是第一户。住进了新房子,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现在样样都有。六间大房子,我们住两间,还有两间装修好了,给闺女住。
还有,就是老了老了我还上班挣上了钱,现在当上保洁员,一个月2000多块钱呢。俺们老两口,一年下来光工资就超过了5万块。
记者:这活儿累吗?刚才我发现村里人管您叫“花房大娘”呢。
唐宗秀:俺年纪大了,腿脚不好,公司就安排我负责打扫卫生,再养养花,美化一下院子。可惜现在天气冷,院里养不了花,等暖和了你再来,就能看见刺梅、杜鹃、玻璃海棠,小院打扮得跟个大花房一样。这活轻省好干,花养得美,日子过得更美。这不,人们都管俺叫“花房大娘”,听着喜庆,俺喜欢!
记者:听说您家三闺女也回村上班了?
唐宗秀:我家三闺女原来在北京打工,没法照顾孩子,现在村里有了岗位,她也回村上班了,全家人守家在地,有班上、有钱挣,聚在一起,好!
记者:您往后还有啥想法不?
唐宗秀:就希望村里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儿玩,红火兴旺的日子更有奔头!
记者:您最想把什么话说给总书记听?
唐宗秀: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感谢总书记!是总书记给俺们带来了好光景,啥时候总书记再来骆驼湾看看?请他放心,俺们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 阜平县顾家台村顾成虎
“守护好俺们村的绿水青山”
2月26日,顾成虎坐在村口,满脸笑意。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2月26日中午,阜平县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骑着电动车巡山归来。见到等候的记者,他笑了,热情地招呼记者走进一个路边小院。这是顾成虎的家,客厅宽敞明亮。
记者:看来您心情不错,这些年过得咋样?
顾成虎:总书记来到俺家的时候,家里太穷了。如今,俺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年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增长到了两三万元。搬进了新瓦房,馒头、米饭炒菜成了家常饭。不光这些,俺还当了护林员,儿子做了保洁员。
俺想对总书记说,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连着上了好几个台阶!
记者:当护林员还习惯吗?这季节应该是最紧张的时候了。
顾成虎:俺是村级护林员,每天要上山巡查。现在正是森林防火关键期,护林工作可马虎不得。
可俺每天心里头可得劲哩。早上骑着电动车去巡查,一路过去,宽敞的马路,好看的农家小院,还有山前屋后的生态林,越长越高、越长越密……
俺得当个称职的护林员,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造福。
记者:来顾家台玩儿的人多吗?
顾成虎:这几年,来俺们村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去年游客有20来万人,这不正是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嘛。
记者:乡亲们现在都在哪儿挣钱啊?
顾成虎:这些年,俺们村建成了食用菌大棚、高山苹果基地、箱包加工厂和民宿,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连外边打工的娃娃们都回来了。
记者:村里越来越好,您自家有啥新打算?
顾成虎:俺就盼着闺女也能回来干个事儿。没想到,俺们爷俩儿想到一块儿了。
这不,正月十三,闺女跟女婿回来看俺,看到村里发展得这么好,跟她一块长大的娃娃们有好几个回来做事的,她也寻思着回家开个民宿。
我特别赞成,希望到时候俺家也能吃上“旅游饭”。
(河北日报记者 徐华)
■ 正定县塔元庄村李彩芳
“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2月26日,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李彩芳。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2月26日,元宵节。正定县塔元庄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下午下班回到家,李彩芳就进厨房煮了一锅热腾腾的汤圆。汤圆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幸福写在脸上。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您家时,就坐在这个沙发上跟您一家拉家常,问了很多。总书记问的那些事儿,现在有啥新答案了吗?
李彩芳:七年前总书记来俺家时,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老人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养老保险和福利?你和爱人在哪儿上班,收入多少?孩子在哪儿上学……总书记问得可细呢。
现在,我爱人在县城做焊工,每月收入4500元,我在超市上班,每月收入2400元,老人有养老保险,孩子们学业有成,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俺现在最想跟总书记说,俺家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请总书记放心!有时间一定再来塔元庄看看,看看塔元庄人的幸福生活。
记者:在这些事儿里,最高兴的是哪件?
李彩芳:要说最高兴的,那就是儿子解金凯考上了韩国新罗大学的博士。总书记来俺家时,他刚刚考上大学,总书记嘱咐他:“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不,他大学毕业后考到新罗大学读研究生,去年毕业后又考上了博士,读经济学。俺和他爸一直叮嘱他:“毕业后必须回国,不管干什么工作,一定要报效祖国。”
记者:这些年村里添了新的福利待遇吗?
李彩芳:从去年开始,村民分红从每人每年1000元涨到了2000元,老人的养老金也从每人每月200元涨到了600元。除了原有的猪肉、粉条、香油、豆腐这些福利,现在还会发一些俺们村农业科技园种的蔬菜,老人们还能分到鸡蛋和同福大馒头。
记者:这么多实惠,很多人羡慕你们村呢。
李彩芳:塔元庄环境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俺们家也不能落后。俺和爱人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多挣钱,供孩子们上学,让老人更享福。
现在,俺们村还建了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展厅、儿童乐园、智慧农场。今后来塔元庄旅游、参观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哩!
(河北日报记者 任学光)
■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伤员李冬梅
“您的勉励让我重拾信心”
2月27日,唐山截瘫疗养院,李冬梅。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 摄
2月27日下午,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小广场歌声嘹亮。截瘫伤员李冬梅和兄弟姐妹们在唱歌。几曲唱罢,李冬梅驾着轮椅车来到活动室,晒起太阳。
记者:从见到总书记到现在快5年了,您说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您,为什么?
李冬梅:时间过得可真快。总书记当时站在面前的场景我记得可真了。在活动室,总书记勉励我们说,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我永远忘不掉。
那年我53岁,早过了上赛场的年纪,加上之前的伤病,放弃训练有些日子了。
但听了总书记那番话,一下子又把我心里那团火点着了,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当时就想,一定把训练重新拾起来,争取参加省残运会。后来就恢复了训练,还拿到了奖牌。
现在最想对总书记说,您的勉励让我重拾信心,在轮椅上我又一次活出了人生精彩。
记者:在那个岁数再上赛场拿奖牌,真是不容易。感触也更深吧?
李冬梅:当然。高兴背后,都是苦和累。谁也不知道,弃训几年又重新拾起来有多难。每次大力量训练后,浑身疼,不想吃不想动。夏天汗水不断,可由于截瘫,不敢喝太多水。每当自己快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想想总书记的话,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其实,还有比这更高兴的事,就是在党的关怀下,疗养院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过得一天比一天快活。
记者:现如今还训练吗?
李冬梅:我都快60岁啦,练不动了,就在疗养院里学着刻皮影。之前是动,现在是静,正好磨磨心智,这也是对我的新挑战。我理解,只有不断面对挑战,人生才会更精彩。
记者:对于将来,您有什么期待或愿望?
李冬梅:像现在一样,一直幸福下去!
冬奥会快举办了,虽然自己没办法上赛场,我也要为中国健儿们加油。有机会的话,还想到现场,为他们呐喊助威。
在疗养院里,有的大妈大爷活到90多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希望自己活个100岁,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 唐山市祥富里社区第八楼栋党支部书记董桂明
“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了!”
2月28日,唐山祥富里社区,董桂明老人。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 摄
2月26日上午,唐山市祥富里社区花园广场上暖意融融。居民们聚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聊天,还有人唱起了京戏。
董桂明习惯性地举起手机,定格了社区居民的一张张幸福笑脸。
记者:最近您每天都在忙什么?
董桂明:我现在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刚刚在网上购买了照片处理软件学习课程,每天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上网听课。
现在,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我得抓紧提升手机拍摄技巧和照片处理能力,让拍摄方法更加多样,照片处理更加美观,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留下高质量的影像资料。
记者:从您这镜头里,能看到什么细节来体现这种幸福吗?
董桂明:小区越来越舒适、宜居了。比如,自来水管网更换成了球墨铸铁管道;破损的便道板全部更换成了面包砖;停车位划定了,路缘石高度降低了;楼房加装了保温层,房间变得冬暖夏凉;小区安装了摄像头,还增设了门禁制度。
这都让我们特别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
董桂明:就是见到了总书记。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视察祥富里社区的时候,我特别幸运地和他握了手!那天的情景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大家幸福不幸福?”总书记问居民们。
记者:要是换成今天,您准备怎么回答总书记?
董桂明:我会说,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了!我会把创作的这首小诗念给总书记:
楼新路平绿化好,管线更新设施全。
文化生活亦多彩,幸福舒适心更安。
养老选址有眉目,心系民生众口赞。
小区改造效果好,感恩党政初心延。
记者:今后还有什么“幸福的打算”?
董桂明:我今年打算和朋友结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个月,我们就计划去江西婺源。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去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激励自己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河北日报记者 刘禹彤)
■ 崇礼区西湾子小学教师刘晓敏
“期待北京冬奥会完美举办”
2月27日,刘晓敏(左)与女儿魏羽萱。 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2月25日,记者再次在密苑云顶乐园滑雪场遇到了前来滑雪的刘晓敏一家。小羽萱明显长高了不少,刘晓敏看起来又“有喜”了。
记者:你身体都这样了,还来滑雪啊?
刘晓敏:我怀孕四个多月了,现在肯定不能滑。但小羽萱吵着要来,说学校要开学,这个雪季也快结束了,再不来又得等多半年,就和老公带她来了。我看着他们滑也挺开心的。
记者:你们一家人这么喜欢滑雪啊。
刘晓敏:一年滑个十来次吧。我和老公是2014年开始滑的,小羽萱是2017年开始的。遇到习近平总书记那次是她第一次滑。巧遇总书记给了我们一家无穷动力,尤其是小羽萱,学会后就跟着了魔似的。崇礼几大滑雪场我们都滑遍了,滑雪装备也都置办得很齐全。
记者:这几年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刘晓敏:涨工资啊(笑),当然还有女儿的成长。她参加了全国大众冰雪季等活动,还通过了大众滑雪能力等级考核,获得了双板滑雪二级证书。前一段我们还在张家口买了房。
记者:现在崇礼像你们这样全家滑雪的多吗?
刘晓敏:可不少呢。崇礼有条件,所有中小学都组织学生上滑雪课。拿我们学校来说,刚开始只组织4-6年级的学生去,后来1-3年级的也去了,现在实现了全覆盖。孩子学会了,家长也得会啊,不然怎么“小手拉大手”?所以雪季一到周末,我的朋友圈里全在晒滑雪,大家周末“遛娃”都到滑雪场“遛”了(笑)。
记者:你觉得冬奥会筹办给崇礼带来的变化大吗?
刘晓敏:太大啦!城区建设得越来越漂亮,连公厕都那么“高大上”。到太子城和云顶这条路拓宽了,走着很舒坦。现在冬天来滑雪、夏天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崇礼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记者:如果再次见到总书记,最想说什么呢?
刘晓敏:说说我们家的变化呗。
记者:今后有什么新期待?
刘晓敏:很多啊,期待家庭新成员的降生,期待北京冬奥会完美举办。到时候,看比赛、志愿服务两不误,因为我和老公都已报名“迎冬奥”城市志愿者了。
(河北日报记者 王伟宏)
■ 张北县德胜村徐海成
“心里头一直暖乎乎的”
2月28日,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在自家门前。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春节一过,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就闲不住了。
2月28日,在村里的马铃薯储藏窖里,他正招呼几位村民挑选一批种薯,以备客户随时过来提货。
记者:春节刚过,您就忙上了?
徐海成:哎,早就忙活上了。去年客户订的微型薯,这几天有来拉的。大棚里也该张罗了,换膜,订苗啥的。
记者:您这干劲足得很啊。
徐海成:肯定干劲足。总书记来之后这几年,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感觉这浑身都是劲。
记者:听说这几年村里的马铃薯种薯搞得不错,您的收入也不赖吧?
徐海成:除了头一年市场不好,这三年来,哪年都挣个十来万块钱,现在是外债没有,还有存款呢。
记者:还搞其他种植或者养殖没有?
徐海成:算起来,我家一共种了七八十亩地呢。10个棚的微型薯,20亩原原种,20亩一代薯,30亩甜菜,5亩莜麦……
记者:您和您爱人都是特别勤恳的人,咋前些年日子过得那么困难,还成了贫困户呢?
徐海成:唉,别提了。从年轻时就一直“蹦跶”,那几年搞点种植业,单打独斗的,很辛苦但挣钱少。加上家里负担重,我媳妇做了一次手术,花了不少钱。家里还要供两个闺女上大学。
总书记来的那年,我收入相比较来说还算多的,一共有42000元。在我家里,总书记给我一笔一笔算收入,算支出,还问我家里有没有欠债,我说:“可不,跟她大姨姐借了一万。”当时其实是借了三万,我没敢说,怕总书记太担心了。
记者: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有啥话想跟总书记说?
徐海成:想说的太多了。
我想说,以前生活得有点苦,过得也没啥信心,是总书记来了,安慰我们,还替我家里算账,帮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好好干。说实在话,这几年心里头一直暖乎乎的,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就一个念想,我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了,不让总书记替咱担心,要让他为咱高兴。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 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师郝爽
“当好建设雄安的‘开路先锋’”
2月26日,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师郝爽展示自己购买的京雄高铁开通首班车的车票。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2月26日,记者见到郝爽时,他还在为京雄城际铁路的运营而忙碌。
郝爽说,总书记那次视频连线过去两年了,这些建设者有的奔赴新的项目现场,有的依然为京雄城际铁路运营保驾护航。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勇当“开路先锋”。
记者:您当前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郝爽:虽然京雄城际铁路的建设任务完成了,但我们还要为它的运营保驾护航。对于线路上的四电线路、道岔安全维护等,都要派人盯紧。因为零时至4时是高铁运行天窗期,所以我们工作都在深夜,非常辛苦,可是没人有怨言。可以说,我们就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它,不让它有任何毛病。
记者:看得出,您提到那次视频连线,至今还很激动。
郝爽:当时和总书记连线的建设者有40人,我就站在第一排,心情非常激动。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可总书记的殷殷勉励总是时时提醒我,要兢兢业业、不辱使命。
高兴的是,去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和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2020年12月27日铁路开通,我坐上飞驰的高铁列车,那种自豪之情难以描述,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此刻得到了升华。
另外,在京雄城际铁路建设期间,我顺利取得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
记者:作为京雄城际铁路建设的参与者,您有什么心里话想说给总书记?
郝爽:我想跟总书记汇报的是,京雄城际铁路两万多名建设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激情奉献,勇于创新,京雄城际铁路已经如期高质量建成并投运。欢迎总书记再到雄安考察,乘坐便捷、高效而又舒适的京雄城际列车,来视察我们的工作。
记者:新的一年有什么工作安排和计划?
郝爽:雄安高铁站将是新区乃至全国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雄商、雄忻两条重要铁路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将投入到新的建设任务中。
另外,明年我就有资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了,我要加强业务学习,为雄安建设更多一流铁路贡献绵薄之力,当好建设雄安的“开路先锋”。
(河北日报记者 张伟亚)
■ 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高级工程师任仲元
“我们一定守好这片林子!”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职工任仲元。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3月1日,位于围场县城的塞罕家园小区。
窗外,银装素裹,远山可见;室内,花叶葱茏,鲜艳芬芳。泡上一杯清茶,任仲元像往日一样开始阅读报纸。
记者:前几天,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您怎么看待这份荣誉?
任仲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颁奖,这份荣誉太重了。
真没想到,当年种下这片林子,不仅绿了山川,还富了百姓。如今,采摘蘑菇、种植苗木、开办农家院……百万亩林海正释放自身“绿色能量”,反哺一方百姓,这是对生态文明的生动诠释。
记者:在过去五年,林场发生了许多大事、喜事,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
任仲元: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大喜事。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我好几天没睡好觉。
我是学机械的大学生,并不懂林业,刚上坝时,有些无所适从。每次遇到困难,我都坚守一个信念:为国家造好林。作为一个人,我很渺小,但荣幸的是,我把自己融入到植树造林这项伟大事业,这项事业得到了总书记的表扬,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我觉得此生无憾了。
记者:在您眼里,这片林子有啥与众不同?
任仲元:这几年,我一有空就会去坝上转一转。不怕你笑话,一上坝我就迷路。想当年,我走遍了坝上每个角落,闭着眼都不会迷路。现在树更多了、更高了、更粗了,就连以前专家都说“种树难活”的石质荒山也全部完成攻坚造林,地形地貌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每次去都有新变化,我打心眼里高兴,真想年轻几十岁,再上坝,接着干。
记者:塞罕坝已经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您想对年轻人说些啥?
任仲元:绿色发展永无止境。不要抱着荣誉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二次创业”就是为了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继续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我还想对总书记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这片林子!
(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 陈宝云)
■ 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
“团结就是力量,乡村定能振兴”
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 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2月28日一早,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下起蒙蒙细雨。
在主体完工的扶贫车间里,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挽着裤腿,正跟乡亲们商量着当天的施工计划。
记者:咱们村的党员干部最近几天在忙什么?
封红卷:总书记给我们村回信后,大家伙儿特别激动,党员干部更是干劲十足。
今年是村子发展的关键一年,要谋划的事情非常多。除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大伙儿白天忙着建设,晚上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
很多时候,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大半夜还在一起讨论,如何把北庄的发展规划做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记者:心里越高兴,干起事来越有劲。
封红卷:可不是嘛!咱打心眼里感谢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五年来,村里的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来不到两米宽的入村泥泞路,如今拓宽成了8米宽的柏油路,90多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整个村子,90户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厕所都改成了水冲的。
靠着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光伏发电、绿色种植等产业,全村43户、119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出列。
记者:您提到乡村振兴,村里想怎么谋划?
封红卷:《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从我们这里唱响,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全体党员还得团结带领乡亲们,按照“红色北庄、绿色振兴”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北庄中宣部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团结就是力量”展览馆、村史馆和红色研学基地,积极融入西柏坡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还想通过发展观光采摘绿色产业,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让更多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记者:作为革命老区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您最想把什么话说给总书记听?
封红卷:北庄村早在2018年就实现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2万元。
我现在最想跟总书记说,全国的脱贫攻坚战里,咱们革命老区可没扯后腿!团结就是力量,乡村定能振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河北日报记者 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