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愿者,一生的寻找,一世的情结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倪淑琴 编辑:吴虹莉 2020-11-04 16:22:38
时刻新闻
—分享—

 她是一个退休干部,是一个志愿者。

 他也是一名退休员工,也是一个志愿者。

 她是贵州志愿者。

 他是“辽宁好人”。

 他们,相遇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

在辽宁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有这样一片碑林,一块块高不过膝的土黄色墓碑,一行行一列列,犹如士兵正在接受检阅。碑上的字迹,有的已模糊不清,极难辨认。有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烈士家乡的地名及所属部队的番号,有的却只剩“贵州”“浙江”“四川”“云南”等籍贯尚存,其余字迹均无法辨认。

这里长眠着109位贵州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

“这里有五分之一的烈士都是贵州的。”寻亲志愿者杨宁指着眼前这片约有五百多位烈士的碑林说,这里长眠着109位贵州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

此时,夕阳西下,碑林更显肃穆。

残阳如血,一如志愿军烈士们当年奋战的沙场。

夕阳下的碑林更显肃穆

这些都是烈士原来老墓前的墓碑,原样迁过来后,统一安放在烈士纪念碑的后面。由于年代久远,要看清低矮墓碑上的字,必须要蹲下身来从各个角度仔细辨认。

只要看到有“贵州”两字,张林都会立即蹲下来仔细辨认,并拿起手中的相机寻找光线和角度进行拍摄。

张林仔细寻找光线和角度进行拍摄

“我要把所有贵州籍的烈士墓碑都拍下来,留作资料。”一行行寻找,一个个辨认,蹲下,起立,蹲下,起立,蹲下……

她的身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只为帮她更快地找到想拍的墓碑。拍到一半时,一直跟着在寻找和辨认的杨宁已经累得腰都快直不起了,毕竟是60多岁的年纪。

张林和杨宁俯身仔细辨认墓碑

“我们就算跪着,也要把他们全部拍完。”张林虽然也觉得腰膝都已经到了承受极限,但依然非常执着,“我们给烈士们下跪,也是应该的。”

光线越来越暗,要看清墓碑上的字,也越来越难。我们都加快了动作。

经过两个多小时艰难的拍摄,终于,赶在天黑前,把所有的墓碑都辨认了一遍,拍下了一百多张资料照片。

拍下了一百多张资料照片

杨宁的腰,第二天都还在痛。张林体贴地给杨老买了一贴止痛膏贴上。

张林本来还想约我们第二天去给墓碑上的字上色,后来因咨询了陵园管理方,得知这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私人不能随意改变,只能作罢。

“今天作为你们的家人,你们的后代,你们故乡的亲人,我们来了!来祭拜我们日夜思念的亲人,来抚慰70载不能回家的英灵。”10月28日,在解放锦州烈士陵园举行的烈士家属祭扫仪式上,张林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时,止不住地红了眼眶。

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时,张林止不住地红了眼眶

祭扫仪式结束后,当晚,张林又与志愿者们一起赶去看望了住在辽宁锦州大岭村的蒋庆泉老人,他就是新中国银幕不朽的英雄赞歌《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的原型。

张林与志愿者们一同看望92岁的蒋庆泉老爷爷

其实,志愿者张林的故事,在贵州省黔东南的志愿军老兵们耳中,早已熟知。

4年的时间,张林和龙云茂夫妇自费走遍了贵州省黔东南州的16个县市176个乡镇和800多个村寨,走访了1143位老兵,寻访路程超过5万公里,记录了几十万字的老兵故事,拍摄了老兵照片近五万张,以及上万分钟的视频素材,并出版了6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记黔东南部分健在志愿军老兵》系列画册。

为志愿军老兵出版的画册

而做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和丈夫的父亲都曾是志愿军老兵。他们是老兵的后代,这是他们一生的情结。

同是志愿者,2019年,杨宁因多年义务为烈士寻亲,被评为“辽宁好人”。

退休前,杨宁是辽宁省台安县博物馆的普通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有不少烈士至今找不到亲属,十几年来,他自费跑遍了国内近百个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通过收集比对信息帮烈士寻找家人。

通过五年不间断的整理,2020年3月,已经退休的杨宁将一本记录着解放锦州烈士陵园中贵州籍烈士的名字、籍贯等信息的小册子和一封寻亲信寄给了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贵州省相当重视,经查找核实,几个月内,帮助20位烈士找到了亲属。10月28日,其中的16位亲属远赴辽宁,来到锦州烈士陵园祭扫亲人。

祭扫仪式结束后,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烈士亲属向杨宁赠送了一面感谢锦旗——“展志愿风采,助英烈回家”。

杨宁接受锦旗和纪念品

贵州籍抗美援朝烈士家属们返回贵州时,杨宁亲自送到沈阳送到机场,烈士家属们对这位热心的“辽宁好人”内心充满感激,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倪淑琴

编辑:吴虹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媒体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