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沟贫困户种大棚“摘穷帽” “合作社+”成精准扶贫新引擎

来源:大众网 编辑:彭叶 2016-03-09 10:56:35
时刻新闻
—分享—
 

  韩继图的老伴儿高秋云正忙着将熟透的西红柿从藤蔓上摘下来。

  靠着种大棚,韩继图一举还清了欠债不说,还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大众网济宁3月7日讯(记者高杨)时下正是大棚西红柿的采收旺季,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三韩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韩继图正乐呵呵的把自家三轮车上一筐筐粉红色的西红柿搬到合作社的收购过磅处,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给河北、河南、新疆等全国各地的客商。

  大棚西红柿是长沟镇三韩村的主导产业,不少群众依靠这一产业发家致富。长沟镇在扶贫攻坚中发挥镇域农业产业优势,让有种植能力的困难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积极探索实施“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路子,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最大限度的在信息、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扶持,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 “合作社+”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贫困户精准扶贫的“新引擎”。

  贫困户种大棚蔬菜“摘穷帽”

  走进韩继图家的大棚,记者看到,成片绿油油的西红柿藤延伸近百米。大棚顶部扯着无数根钢丝绳,每一株西红柿都用白色尼龙绳系着,笔直着向上生长,可以看到西红柿藤蔓上结了一大串果实,其中很多底部的西红柿已经成熟,红彤彤的十分喜人,韩继图的老伴儿高秋云正忙着将熟透的西红柿从藤蔓上摘下来。

  “我们老两口都六十多岁了,老伴糖尿病多年,家中还有老人,建一个大棚要三万多块,没钱建只能眼看着人家挣钱。”大棚西红柿是长沟镇三韩村的主导产业,不少群众依靠这一产业发家致富,但是对于年迈体弱,家庭经济困难的韩继图来说,以前想建一个西红柿种植大棚都是奢望。

  针对有种植意愿的困难群众,长沟镇积极鼓励合作社出台优惠条件,将其吸纳为合作社社员。济宁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向韩继图伸出了援手,按照合作条件,韩继图可以采取先种植,收益后付租金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这样一来老韩就有了自己的大棚。

  “以前家里全靠地里种的麦子过活,一年一亩地也就挣个一千多元,还不够老伴和家里老人看病吃药的,常常借了东家借西家,现在有了这三亩多大棚一季西红柿种完,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两三万。”韩继图笑着告诉记者,靠着种大棚,一举还清了欠债不说,还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脱贫变致富“合作社+”成精准扶贫新引擎

  “像韩继图这样的贫困户,已有5家成功成为合作社社员,以后还将吸纳更多的困难群众加入合作社,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长沟镇中韩村村主任、济宁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韩晓伟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让有种植能力的困难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是镇政府积极探索实施的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路子。

  在三韩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个蔬菜大棚里,和韩继图一样的种植户戴着手套,拿着剪刀,不断地采摘新鲜西红柿。满载西红柿的收购车辆一辆接着一辆,过磅、登记、挑拣、装车……种植基地内一派忙碌的景象。“现在既有来自河北、河南、新疆等地的客商来合作社收购,还有一大批网上的客户订单。”韩晓伟说。

  长沟镇中韩村针对“西红柿”的特点,找准“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切合点,还借助网络开展销售,组建了长沟镇瓜果蔬菜协会,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抱团开拓新市场,建立了“长沟瓜果蔬菜网”,与阿里巴巴、百度、慧聪等专业平台进行合作,实现了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目前,中韩村及其周边村庄西红柿产量达到8000万斤,产值14400万元,农民利润收入达到8000万元。

  要让“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发展产业是核心。在济宁,“合作社+”已成精准扶贫新引擎,让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通过合作社最大限度的在信息、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扶持,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甚至走上致富路。

来源:大众网

编辑:彭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媒体频道首页